6月12日,在由《中国经营报》和微吼联合举办的“2020财富公开课”上,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在题为《大变革:数字货币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的课程直播中表示,DC/EP在一定意义上与“断直连”后的第三方支付存在相似之处,但目前清算路径还不明确。
邹传伟指出:“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第三方支付行业目前对各种应用场景的渗透,以及建立的二维码等收单系统,可以在DC/EP应用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数字货币主要改善的领域是支付,在货币的四大功能中,支付是数字货币的潜力最大的领域。这个定位从DC/EP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来。
当前国内的支付系统以账户为主,已经发展得很好,数字货币面向零售市场的价值在哪里呢?
邹传伟认为,现有的基于账户的支付系统有两个不足之处:账户的获取性和跨境支付的便利性。数字货币的主要目标就是弥补这两个不足,这涉及到支付系统的范式转换。
邹传伟指出:“支付系统(包括金融基础设施)可以分为账户范式和Token范式,前者以银行账户体系为代表,后者以区块链为代表。这两种范式有很大的差异,但都可以用来承载金融资产和交易,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呈现了复杂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他还提到了隐私保护方面的差异,开设账户需要审批,需要满足严格的身份验证要求,但账户范式下的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而区块链对用户更加开放,任何人只要生成一对公钥和私钥,就可以拥有区块链地址。地址具有匿名性,但地址内的Token交易是可见的,这增加了监管难度。这两种范式都有利弊。
关于实现双赢的方法,邹传伟认为,DC/EP与第三方支付存在同构关系。如果DC/EP的技术效率和商业拓展都做得足够好,用DC/EP和用“断直连”后的第三方支付对用户来说应该有同样的体验。
他解释说,理解第三方支付的关键在于支付账户及其余额。支付账户所反映的余额本质上是预付价值,由支付机构以其自身名义存放在人民银行的科目中。而DC/EP是一种新形态的流通中现金,属于央行负债。DC/EP具有法偿性,而第三方支付的政策工具意义要弱得多。
关于DC/EP的清算路径,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民银行采用实时全额结算模式,第二种是人民银行允许用户通过DC/EP给第三方支付进行充值,从而实现双赢。
DC/EP在跨境支付和货币国际化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DC/EP交易不依赖账户,便于跨境支付。与银联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同,DC/EP跨境支付不需要依赖SWIFT体系。通过开立DC/EP钱包,境外居民和机构可以参与DC/EP跨境支付,任何两个DC/EP钱包之间都可以直接交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民银行宣布DC/EP的试点场景包括冬奥会场馆。
DC/EP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DC/EP的跨境支付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经营网,记者: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