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表示:“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不完全契约。由于无法预见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商业约定常常不完备。在出现特定情况时,各方需要协商解决。”在DeFi领域,合约被固化成代码后理论上不应受到人为干预。
然而,在遇到合约无法覆盖的情况时,DeFi可能会像传统合约一样需要利益相关者协商调整,这就涉及到线下主体的参与,包括一些中心化机构的介入。这使得DeFi从客观上来说并非完全去中心化,从逻辑上看,这个问题永远存在。
BIS在报告中还指出,随着DeFi的普及,高杠杆、流动性错配以及缺乏银行等问题可能破坏金融稳定性。因此,在解决金融稳定性、保护投资者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问题时,参考DeFi现有的治理机制非常必要。
目前,大多数DeFi项目都有治理代币,持有治理代币的人可以通过投票来影响项目发展,包括对提案或治理系统的更改。胡捷表示,对于智能合约的修改,在商业场景中将由治理代币持有者参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投票决定。实际情况是,许多项目的治理代币分布不均衡,一些持币者拥有较大的权重,在事件决策中拥有不成比例的发言权。
BIS还指出,DeFi的一个特点是通过借贷和交易平台产生高杠杆。即使借贷平台通常需要超额抵押才能借出贷款,但借出的贷款可以在其他交易中再次抵押,使得投资者用少量资金产生高度风险的头寸。
此外,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最近也表达了对加密货币监管的担忧。然而,胡捷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掌握了超过95%虚拟币用户的身份,而尚未掌握的部分很可能会被技术破解。
目前,前100大加密货币的市值已达到2.8万亿美元。FATF表示,在受到资本管制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居民能够自由获取加密资产的权利可能会破坏监管部门的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