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认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关键阶段,需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特别是要关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拓展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广度和深度。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强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为27.7%,全球比重近30%,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精益优化手段的效能递减。为了应对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压力,制造业急需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进行高质量转型升级。
我国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努力投身数字化浪潮,希望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制造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布局工业互联网,如德国的“工业4.0国家计划”、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的“互联工业”和英国的“英国制造2050等产业基础高级化”。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具备低碳和精益思维,并依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支撑。
我国对智能制造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将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将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将基本实现智能化。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中关村论坛上表示,中国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过3.2万亿元。
然而,尽管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仍面临一些挑战。智能制造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但目前融合程度尚不够。同时,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一些关键环节,仍存在差距。在工业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智能制造硬件和软件自主创新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
企业在面临数字化转型选择时常常存在矛盾。一方面,受限于经济和预算的限制,企业担心数字化转型的难度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又迫切希望借助数字化转型获得更多商机。因此,需要推动形成更多成功案例,特别是在中小微企业中的复制。通过全面的数字化思维,让企业拥有更多底气,从容应对变化。
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必须增强工业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工业软件是决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技术,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研发更适应实际、高效的工业软件,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增强产业韧性,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制造企业要重视新IT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提升生产力做好算力支撑的准备。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