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比特币挖矿软件在中国遭冷遇:虚拟货币“矿场”无立足之地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我国对虚拟货币监管的加强,比特币挖矿的非法性质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明确。近日,北京朝阳法院和东城法院公开了一起比特币挖矿合同纠纷案件,判决结果一致,认定合同无效。这些判决显示了我国治理虚拟货币乱象的决心,并为未来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范例。

自去年以来,受到通货膨胀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一路上涨。这导致国内虚拟货币挖矿行为逐渐增加,甚至有人宣称即将进入全民挖矿时代。

挖矿是指使用专用计算机(矿机)来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虽然虚拟货币挖矿看似风险较低,但其仍属于高风险投资,并伴随能耗高、碳排放多等问题。中国学者在今年4月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指出,未经政策干预,在2024年,中国比特币区块链的年能耗将达到峰值296.59太瓦时,产生1.305亿公吨碳排放。

虚拟货币挖矿对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没有积极影响,其高能耗已成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严重威胁。正如朝阳法院所指出的,此类挖矿活动不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虚拟货币生产和交易衍生的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和投资炒作风险等,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今年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明确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其后,国家多个部门明确禁止以任何名义发展虚拟货币挖矿,将其列入淘汰类产业,同时加大整顿力度。央行等部门也明确表示,虚拟货币兑换等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各地也加强了对挖矿用电的整治,并扩大了整顿措施。

在严格监管下,国内虚拟货币挖矿算力急剧下降。尽管规模化挖矿被全面禁止,但个人挖矿行为在各地仍存在。想要彻底根除虚拟货币在中国的生存土壤,必须零容忍、全覆盖,形成持续治理的社会合力和高压态势,不给违法违规行为留下任何可乘之机。无论是虚拟货币的矿场还是交易场,在中国都没有立足之地。(中国经济网评论员邓浩)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微信二维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