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断有大规模的母基金成立。例如,湖北设立了300亿的大健康主题母基金和100亿的科创基金,西安设立了总规模100亿的工业倍增引导基金,河南省水利产业投资基金也成功落地,规模为100亿。
随着地方国资母基金的落地,对专业基金管理人的需求也相应增大。过去一周,安徽、广东、江苏、湖北、山东、湖南等省市开始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募优秀GP。与此同时,一级市场上的GP普遍面临“募资难”的状态,甚至有投资机构全员募资的传言。
母基金管理者表示,现在各机构都在主动寻找国资母基金募资,并带着项目来。面对不同风格的GP,承担投资回报和产业引导双重责任的母基金将如何考量呢?
专业度是选择GP的首要条件。现在投资人的专业度对于机构发展至关重要。现在的母基金选择GP时特别关注有产业特色、具备专业性壁垒的机构,即使成立时间不长,历史业绩相对单薄,也会考虑出资。
市场上已经有几种好的机构类型。一种是聚焦产业,在某些垂直赛道里深耕,专业度拉满,成为行业领军者,随着专业度的提升,将更早地捕捉到机会,对初创企业的生态赋能也会更加高效。还有一种是由有产业背景的公司发起的基金,他们既懂产业,又懂投资,通过提供产业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帮助,抓住产业赛道里的细分机会。还有一类能服务创新源头的基金,抓住国内技术成果转化到商业企业的痛点,帮助科研院所、高校等完善它们的成果转化体系,获得了不少好项目。
除了专业度,另一个关键是“属地化”。母基金成立的使命之一就是招商引资。选择基金管理人时,母基金格外重视将属地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区域红利展示给GP,希望加深GP对属地化的理解。母基金会给GP持续的投入时间和资源,在投资落地的过程中帮助GP对接当地的政策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属地化,都对GP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正进入一个优胜劣汰的质变阶段,每年基金管理人的数量都在下降。GP需要穿越周期,真正把握住产业发展的机会,才能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