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威尔逊(James Q.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在1982年提出来的。破窗效应最初是源于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个人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打破了一扇窗户。没有人理睬这个现象,因此这扇破窗一直保持着破碎的状态。不久之后,另一个人又打破了一扇窗户。没人修补这扇窗户,相反,到处都是破碎的窗户。最终,整栋楼的墙壁都被污渍和破损覆盖,变成了一堆破烂。社会学家根据这个故事,推断出人们的行为模式,即破窗现象的“簇效应”,也就是说,如果某个社区或公共场所有个别窗户损坏,那么其他人也会跟着打破其他的窗户,最终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蔓延。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破窗效应提供了一种有关犯罪率和社区观念的理论框架。此理论假设一个社区的外观状态可以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如果看起来某个社区非常干净、有组织,那么人们会认为这个社区是安全的,进而避免犯罪的行为。相反,如果社区有大量破窗户、废弃的建筑等问题,那么人们会认为犯罪在这个地区比较普遍,更容易有犯罪的行为发生。破窗效应在治安和社区管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犯罪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确定了很多措施,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社区中犯罪行为的发生。最常见的方法是要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和整洁,抑制犯罪发生的原因,同时加强社区的参与和意识提高。
从多角度分析破窗效应
1.经济学角度:破窗效应在经济学上的解释是:如果社区不及时整修破窗户,则可能会导致其他居民认为社区管理不善,因此不参与维护社区的秩序,最终会导致社区整体的衰落。因此,在城市经济管理中,应该及时实施维护和破窗效应的理论是一种管理学上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针对突发性事件的危机管理计划。在某些联合国指导下的国家中,警察局会针对破窗行为及时进行协同处理,保险公司会投入大量资源去将所有的破窗口及时修好。相应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及时干预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破窗的存在。
3.社会学角度:破窗效应在社会学上,更多的指向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如果社区环境不良,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激发人们产生犯罪的念头,导致整个社区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在社会学中,提高社区质量是解决破窗效应及社会问题的根本措施。
总结
破窗效应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社会理论和管理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当前的社区状况对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中出现的破窗效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