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近年来,金融支持我国绿色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金融机构纷纷升级绿色金融战略,并推出与“碳”有关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也向“碳普惠”方向发展。据《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发行的境内外贴标绿色债券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定义的发行量达到1.9万亿元。
其次,在政策引导和相关行业标准指引下,全国和地方的碳市场持续推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包括碳配额质押、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未来收益权质押、碳资产质押、借碳交易、碳配额卖出回购、碳配额托管等。
最后,根据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发布的《转型与创新: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蓝皮书》,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正呈现出三个大趋势。
首先,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成为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双支柱。G20领导人峰会于2022年11月发布了《G20转型金融框架》,提出了22条具体原则,围绕着界定标准、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支持转型的激励措施以及公正转型等五个支柱。蓝皮书认为,有效地实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之间的衔接将成为未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重点之一。
其次,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蓝皮书认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金融体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二者在服务对象上有重叠,也面临共同的挑战和障碍。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可以为二者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创新空间。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出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趋势,包括探索绿色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基于碳账户进行碳普惠金融创新等。
最后,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日益强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于2021年宣布成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致力于提供全球统一的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标准。今年6月,ISSB正式发布了首批可持续披露标准。蓝皮书认为,一旦这些标准被全球经济体采纳,可持续和气候信息披露将成为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这也将驱动金融机构加强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工作。
总的来说,在我国,金融机构正积极支持绿色发展,并且预示着三个主要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第二个趋势是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第三个趋势是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的日益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