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分布式的公共账本,是一个记账系统,每一个参与的点,都可以在上边记账。虽然每一个参与的点都有记账的权利,但是这个账到底怎么一个计法?谁来记?怎么记?
比特币采用了一种叫做PoW工作量证明的机制。大概意思是说,每个节点都想记账,那么到底由哪个节点来记呢?计算能力最强大的那一个记喽。
谁的计算能力最强大呢?那就得比一比了,怎么比?数学竞赛!系统每次会出一道数学题,只有最快解出这道题目的计算机才能进行记账。获得了这个记账权的计算机,同时获得一个单位的比特币奖励。
“一个单位”到底是多少?这得从比特币的分配机制说起。比特币是模拟黄金的储量和发行速度的。在储量上,比特别是限量发行的,总量有且只有2100万枚。在发行速度上,比特币有个“减半机制”,每产生21万个区块(几乎是每4年),就进行一次减半:最开始获得一次记账权,奖励50个比特币;2012年12月28日,比特币迎来第一次减半,获得一次记账权,奖励只有25个比特币;2016年7月9日,比特别迎来第二次减半,获得一次记账权,奖励只有12.5个比特币了。
比特币既然模拟黄金,那获得比特币也就被叫做“挖矿”了。挖矿,就是计算机们参与到数据竞赛中,并获得比特币奖励的过程。挖矿的人,就叫做矿工。
最开始算力竞争不激烈的时候,大家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里,用CPU挖矿,然后用1万枚比特币买了俩披萨那个哥们儿,开创了用GPU挖矿,这股风潮一度带动了GPU断货。
但是挖着挖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发现GPU算力也跟不上了。于是就有了专门的矿机。矿机就是专门用来挖币的电脑,搭载有专业的挖矿晶元,多采用烧显卡的方式工作。矿机有两个缺点:一是产生较大噪音——这也是为什么家庭挖矿不太可行;二是耗电量较大,有网友一台挖矿机3个月就用1000多度电,这么高的电费,很有可能把挖矿赚的钱抵消,或倒贴赔钱。
单个矿机作战力还是跟不上,然后就有了矿场和矿池。
“矿场”就是把矿机放到一起,集中管理。早期特别粗放,就是弄个架子,把矿机挨个摞到架子上就可以了,后来发现这样会导致矿机损耗,就开始有了通风、隔尘、室内温度湿度等要求。矿场一般建立在电费比较便宜,比较稳定的地方,比如内蒙、四川。得益于中国完善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廉价的火电水电或风电资源,中国力量也一直垄断着比特币矿场。
“矿池”则是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多人合作挖矿,将少量算力合并、联合运作,使用这种方式建立的网站便被称作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