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内蒙受停电影响的比特币矿场损失巨大

内蒙古鄂尔多斯以北100公里开外,有一座叫达拉特的小城。这个名字在地理意义上平淡无奇,但在比特币世界,它不折不扣是一块风云之地。

而现在,当地的这层色彩正迅速褪去。

达拉特曾以大型比特币矿场聚集而闻名业内。过去几年,虚拟货币的淘金客纷纷涌向这里。他们建起巨大的厂房,架起一排排密密麻麻的专业矿机,在24小时不间断的机器噪音中,“矿工们”一度做着赛博朋克式的发财大梦。

按照官方公布的时间表,今年4月底内蒙古将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产业。在经过行业的高峰期之后,近两年由于被认为“与实体经济无关”,且“规避监管、能耗较大”,比特币矿工在这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据我所知,内蒙大部分的矿场都已经搬家了。”在新疆一家大型比特币矿场做运维的林乐说。他的一些在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同行朋友,最近把矿机搬到了四川、甘肃和新疆等地——不管愿不愿意,他们都不得不选择离开。

“挖矿”是比特币世界中的一种通俗称谓,大意是以专业计算机(矿机)算力解决系统提出的问题。在约每十分钟一轮的较量中,谁能最先计算出结果,就将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人人都可以参与“挖矿”,他并不希望这一过程被专业机构或设备垄断。但事实上,创始人的计划成了泡影。为了提高获奖的成功率,比特币“挖矿”早已演变成一场算力的军备竞赛,谁的算力占全网算力的比重越高,谁就越有可能在刺激的竞赛中胜出。而集合了大规模矿机算力的矿场,自然应运而生。

内蒙古一度是十分理想的矿场建造地。早期借助廉价的电力供应、利于建厂和散热的地理条件,以及当地的开放性政策,这里成为所谓全球最大的比特币矿场。据媒体报道,在高峰时期,鄂尔多斯的矿场一年可以挖出十几万枚比特币。

“前些年内蒙古的地方电厂没有和国家电网并网,发的电只能区域内消化使用,有多余的电却找不到用电大户。当地就以平均每度电两毛多的低价,提供给一些比特币矿场的经营者。”一位2013年前后买过矿机的资深矿圈人士告诉“商业人物”。

于是在广阔的内蒙腹地,拥有几万台、十几万台甚至上百万台矿机的矿场纷纷兴建。据这名矿圈人士回忆,当时矿场里的机器都是堆叠起来的,主要靠的是火电运行,而一个普通规模的矿场每天耗电量达到十几万度。在他们的眼中,“一个矿场一天的电,足够让普通人用好几辈子”。

矿场的兴盛和繁荣,也吸引着那些对比特币蒙昧不清的年轻人奔赴这里,成为算力江湖中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矿工。他们守在轰隆作响的矿机旁,守在达拉特,守在乌海,也守在锡林郭勒,期待着被虚无缥缈的比特币改变命运。

憧憬中的日子实际上相当清苦。

“一个主管加上三五个运维,要管理几万台机器。如果是几千台机器,一般就是两个人来维护。”谈到比特币矿工们的工作,熟悉当地状况的矿机“二道贩子”李丰说。

运维的工作并不复杂,主要就是保持矿机持续在线挖矿。由于矿场大多远离繁华都市,“有的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用李丰的话来说就是——山里没啥业余活动,白天工作结束后就待在宿舍耍手机。如果半夜机器坏的多,还要被老板催起来赶快修理。

在虚拟货币挖矿的地理版图中,内蒙古并不是唯一被青睐的区域。考虑到水电价格较之于火电的优势,每逢五六月份南方丰水期到来,云贵川等水电站发达的省份就成为矿场的迁往之地。而当枯水期来临,这些矿场则再度回迁到内蒙和新疆等区域。

猜你喜欢

微信二维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