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王君晖报道,虚拟货币行业正在面临监管风暴。继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三个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后,金融委会议于5月21日明确提出了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的措施,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消息发布后,虚拟货币市场遭遇集体大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前协会多次提及虚拟货币交易风险,但比特币挖矿被高层会议明确予以打击,这是首次。
为什么此时要打击挖矿呢?首先,挖矿是制造比特币最核心的环节,打击挖矿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交易炒作。其次,挖矿消耗的能量非常庞大。根据剑桥大学的研究数据,截至2021年5月1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约为149.37太瓦时,超过了马来西亚、乌克兰、瑞典的耗电量,接近越南的第25名。挖矿不仅消耗大量电能,还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去年挖矿产生了6900万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1%,可能会在20年内使全球气温升高2℃。挖矿生产并无实际价值的虚拟货币,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背道而驰。
挖矿通过“工作量证明”来获得相应的比特币奖励,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机制。这种“工作”指的是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随着竞争的增加,进行计算的设备也不断升级,从最初的个人电脑发展成为专业的矿机。矿机需要大量电力运转,而大量矿机的集聚形成了矿场。矿场主要分布在电力资源丰富、电价低廉的地区,以降低用电成本,确保更高的投入产出比。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是国内的挖矿“圣地”,前两个地区以火力发电为主,后三个地区水电资源丰富。近年来,多地已经陆续采取行动打击挖矿,近期相关行动已经升级,内蒙古已表示将全面清理关停挖矿项目,雪豹矿机还设立了举报平台。
尽管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打击挖矿是必要的举措,但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实际效果如何,以及采取何种方式打压,仍需要进行谨慎评估和选择。尽管之前采取了禁止法币交易、打击挖矿、禁止银行提供兑换服务等监管手段,但各方往往能够找到钻空子的方法,导致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国内的矿场是否会因监管打压而停产?短期内可能存在这种可能性,但这也意味着算力将大幅下降,这时挖矿可能会变得更具收益性,可能会吸引更多人进场补位,这与打击挖矿的初衷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