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元宇宙"概念广为热议。刘慈欣曾表示:“人类的未来,要么是走向星际文明,要么就是沉迷于虚拟现实的世界中。如果在走向太空文明之前,人类已经实现了高度逼真的虚拟世界,那将是一场灾难。”除去元宇宙在商业和产业领域的可能性,这个以宇宙命名的虚拟世界似乎与进取精神的象征"星辰大海"背离了。在游戏迷眼中,它是对虚拟世界的正名;在商界,它被视为产业革命的机会,背后是经济秩序的延续。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互联互通的虚拟世界意味着什么却少有讨论。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科幻本身是现实主义的极致。虚拟世界和星际蓝图都是舍弃现实的不可取之物。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陈楸帆,重回人类本身,拆解这个看似花哨的科技概念。
文学如何书写科学的未来?即使元宇宙降临,人类社会的结构仍然离不开现实生活,这是一个需要文学家和作家解决的问题。在科幻小说中,类似于元宇宙的设想很多。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庄周梦蝶》、《桃花源记》和《镜花缘》,这些作品都像神话一样描绘了元宇宙。进入近现代,如William Gibson的《神经漫游者》就描绘了人们通过一种方式进入全感官沉浸的赛博空间。接下来出现的经典电影作品《攻壳机动队》、《异次元骇客》和《黑客帝国》也在描述这样的世界。
当元宇宙真正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时,它将对科幻小说提出更大的挑战。因为如果它已经成为现实,科幻作品必须超越日常现实,展望故事的发展。举个例子,当我们还没有摩天大楼时,作家会想象如何攀爬最高楼。然而,现实中出现了电梯后,这样的描写就不再具有现实的触及力。换言之,作家需要从最真实可感的细节去展望元宇宙在现实生活中的到来。元宇宙可能会带来一些关于社会的真实问题和改变,包括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生产力和职业等。这些都需要一种超前的眼光,就像麦克卢汉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许多理论一样,它们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恰恰是科幻作家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