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央行数字货币:前沿专家解析其背后的原因

随着多国央行加快布局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

在6月7日的人大重阳“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系列讲座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清华长江讲座教授、北航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和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分享了他们对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一些知识和观点。

蔡维德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节点。他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起源是英国央行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了支付技术的创新以及对比特币等加密数字币的评价。紧接着,2015年英国央行提出了数字英镑计划,开启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历史。

英国央行提出数字英镑计划的目的在之前一直没有明确表示。到2019年7月,英国央行才公开表示,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是为了取回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权、建立大数据平台,并加强英镑在跨境贸易中的地位。

对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可能对商业银行存款造成的影响,英国央行、美联储和相关学者做了大量研究,设计了多个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蔡维德教授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分类,包括零售型、批发型和合成型。他指出,各国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观点并不一致,目前英国央行提出了合成型数字货币,欧洲央行反对批发型货币,美联储还没有做出选择。

引起各国央行重视的事件是2019年英国央行行长马·卡尼在美国发表的演讲,他提出使用“合成霸权数字货币”替代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

在2020年12月,美联储在官网发表文章,强调科技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特性的影响,而基于token或账本的区别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意义不大。

蔡维德教授指出,数字代币的暴涨以及比特币的流通性成为世界第三,促使多国央行开始"围堵"比特币和其他加密数字币。

德国银行界委员会提出的公开信认为,欧盟内部所有企业都将参与欧洲央行的数字欧元计划,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计划。数字欧元的部署将改变货币系统、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和支付系统,智能合约系统将成为货币竞争的竞技场。

张燕玲补充了数字货币的无国界流通属性,认为协作、开放和共识是数字货币经济时代的重要任务。她建议利用"一带一路"和跨境电商的优势,尽快启动国内与沿线国家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并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和平台。此外,中国应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放眼全球结算。

(编辑上官梦露)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微信二维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