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FT文化协会宣布要在草间弥生的生日当天,即3月22日,首次公开发售她的画作《HANDBAG》NFT。这次首发将在市场上流通7000个,其中包含唯一1张与原作色调相同的图像和6999件艺术滤镜NFT数字作品。
在艺术家明星化的趋势中,如果有艺术家没有参与NFT,可能会显得更有新鲜感。
过去一年里,一段视频以10万美元售出,一条推特卖出291.6万美元,由5000张图片拼接成的JPG文件拍出6935万美元的天价。这些曾经匪夷所思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常态,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们的名字越来越与NFT联系在一起。
像Beeple的《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以100美元起拍,一个小时内价格就飙升到100万美元,15天后以6935万美元成交。时间在虚拟世界中就像调过变速器一样,转眼间我们已经out了。
在这个浪潮中,艺术品的定义被重新界定,艺术品的交易规则被改写,展览的边界变得模糊。
“数字艺术”成为艺术市场的热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并且热度不减。艺术通过科技手段变得多姿多彩,甚至不可思议。
保守派认为NFT和数字艺术只是高调的噱头,而乐观的激进派则看到了“艺术新世纪”将重新激活发展缓慢的艺术市场的希望。
对于数字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充满了矛盾和困难,甚至质疑和争论。有人认为数字艺术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去创造“艺术”,也有人认为除了“艺术”本身之外,其他一切都被讨论了。
然而,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数字艺术的魅力和空间所在。那么,“数字”给艺术带来了什么?
每一次艺术领域的浪潮都会改变艺术家创作的方式,人们看待艺术的方式以及整个艺术市场的规则,无论是拥抱还是抵触。
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到印象派大师们把创作空间移到户外,再到照相技术的诞生给绘画艺术带来的变革,艺术的发展一直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艺术家开始利用算法进行素描和绘画。90年代,全球互联的环境下,艺术开始呈现出一种“受控随机”的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