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京东、阿里拼命头“削平”
为了实现去中心化,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正努力将自身变得扁平化。与过去的竞争模式不同,现在的竞争是谁能将自身变得越平越好。那么平台的去中心化是否意味着“去京东化”、“去阿里化”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中心化。在电商平台中,中心化是逐步形成的过程,平台化则是将各个市场要素整合在一起,包括商家、物流、消费者、售后等。随着各种市场要素的集聚,中心化逐渐形成,电商平台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商家入驻需要满足平台的门槛,消费者遇到问题也会最终归结到平台解决。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建立高墙,为后来的电商巨头垄断提供了条件。
平台可以说掌握了多方资源,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里,谁的流量越多,谁就越有话语权。在电商1.0时代,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中心地位。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面临着平台设置的明示或暗示的规则。这就是为什么在“二选一”垄断下,商家们感到非常痛苦的原因。
毫无疑问,任何行业过于中心化对该行业来说都是一种灾难。因此,去中心化不仅为商家释放了生存空间,也稳定了行业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
对于市场而言,“去中心化”可以直接理解为反垄断。关于电商反垄断,近十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2008年正式实施了《反垄断法》,2020年发布了修订草案,并在2021年对电商垄断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公开处罚,以给人们敲响警钟。
天猫、京东、拼多多作为行业巨头一直受到重点关注。对于过于中心化的电商平台来说,他们拥有巨大的流量,可以将流量分配给不同的商家,并从中获取费用,如坑位费、展示费等。
与电商平台的中心化相对应的是市场出现的“流量分流”现象。微信小程序直接进入消费平台;社交电商抖音、快手的兴起使商家与消费者的联系随处可见;品牌直播间可以直接与消费者交流,享受品牌折扣。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消费者逐渐从对平台的粘性转变为对品牌的忠诚,流量的大量流失让平台开始感到不安。对于类似“双11”和“618”的大促销活动,平台的市场份额不如以前,这也是去中心化的结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私域流量的强大作用下,品牌方与消费者建立了直接联系,并赋予了品牌方更多主动权。
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进入市场,市场的蛋糕已经确定,电商平台达到流量天花板只是时间问题。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拥有大量流量的头部电商平台,还是新进入市场的电商新玩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应对周期性波动,电商平台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除了“削平”流量,许多还在调整人工成本方面进行了优化。尤其是今年以来,虽然只是3月份,但互联网巨头们已经进行了多轮人员优化。尽管每个公司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星阳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利润是企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也是裁员风波的直接原因。
不管是流量分流还是人员优化,回归行业本身才是最终的落脚点,而不是用互联网的便利“画地为牢”,甚至构建二元对立的竞争环境。这是头部电商平台应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