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数字货币:形式与实质完全统一

原标题:论数字货币

作者:弘毅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21年第10期

天下谁人不识君?说起钱、货币,天下谁人不晓?可以说,无人比钱更有名,无物比钱更迷人。颂之者谓之神物,贬之者谓之祸水。然而,无论你爱、不爱,它都在,永远魅力四射!

钱币的前世今生,在钱币博物馆里看得清清楚楚,在货币史著作里写得明明白白。不过,那都是它曾经穿过的外衣,褪去的外壳,不是它的灵魂和本质。灵魂和本质是存在的,但却看不见、摸不着。

能看见的贝壳、铁、黄金、白银、铜、纸等物,都做过货币。但是,反过来,它们本身并不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商品和劳务价值量。它的基本功能和神奇作用是,让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同质化、价值化、量化,并且像尺子一样标示这个量。货币因此成为所有商品的价值尺度,或者,反过来说,价值尺度是货币的本质特征。

有了公认的、统一的、法定的价值尺度后,所有的商品可以计量、比较、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商品之间并非直接交换,尽管早期有过以物易物的做法(《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所有商品都是同货币发生关系,从而与其他商品间接关联。显然,货币在这里充当了流通中介。流通中介是货币的重要功能,同时是其就如同神与形、灵魂与肉体、爱情与夫妻的区别。博物馆里躺着的“货币”、保险柜里锁着的“现金”以及流通中劳碌奔波的“钱”,是货币的宿主、载体、物化。货币是“金蝉脱壳”的高手,超级“投胎”的能手。把货币形式当做货币本身是一种错觉、幻觉。事实上,只有数字货币或者货币数字化,才实现了货币的本质与形式的完全统一。

数字货币或货币数字化,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等强大的技术基础上。这个基础过去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过去使用过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货币”躯壳。

作为数字货币或者货币数字化中的“数字”,形式上,与数学用的阿拉伯数字无任何区别。实质上,因为前者代表一般财富、价值量、购买力,一句话,代表一定量的货币,二者区别大得很。银行“私人账户”,好比家里的保险柜,兜里的钱包。账户余额的变化,意味着财富的增减、进出。所以,这里的“数字”,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普通的数字、无社会意义的数字。它是社会公认的财富数字,雇主和银行认可的会计数字,谁都不能篡改的神圣数字,收付双方都接受的商品劳务交易数字,真实价值(购买力)会发生变化(主要是下降)的名义数字,永远后缀货币单位“元”的特别数字!

比特币等“时髦”概念和操作,本质上是私人发行数字代金券的行为。炒它,就像炒月亮、金星上的地券一样疯狂、荒唐。它本身不是货币,所以它的价格(比如,一个比特币值多少美元与一家上市公司一股值多少钱是一样的)会剧烈波动。发行人正是在这种波动中获取利益,而投机者正是在这种波动中满足其赌徒心理。

数字货币仍然是货币家族成员之一,不过是最年轻的家族成员。它并不是什么新的物种,仿佛与历史上出现过的“货币”存在生殖隔离似的。数字货币无非是脱掉外衣的裸行者,是形式与实质完全统一的货币。这种统一,历史上从未完成,也无法完成。因比,数字货币或货币数字化并未改变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财政、中央银行或两者共同在基础货币账户上人为加记,同样会相应地贬损流通或记账货币的购买力、汇率,导致物价上涨。

过去,银行对金库清点和保卫、账册记录和保存以及现金生产和押运等工作十分重视,甚至配有武警驻守。随着纸币不断被数字货币挤压,现金支付不断被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取代,银行数据库的建设与安全保障变得越来越重要,银行账户体系和电子信息、网络支付系统成为了现代银行的“镇行之宝”!银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了解客户财务和经营状况,因为电脑能轻易做到“心中有数”。银行看上去无所不能,强大无比,高效便捷,但同时,因为黑客的攻击以及电力、电信系统的脆弱性,银行的危机感、恐惧与防备心理也在与日俱增。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微信二维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