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解析央行频提“数字人民币”,背后藏着什么信息

实习记者|单雨菲

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再次发表关于数字货币的文章。它发布了《范一飞副行长: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和《人民银行支付司穆长春:中国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注重M0替代》两篇文章。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了一篇文章,称数字人民币既不是虚拟货币,也不是电子钱包

自8月以来,法定数字货币在官方表态中频繁出现:

在8月2日的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上,央行表示将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步伐。8月10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即将问世。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到支持在深圳进行数字货币等创新应用的研究。而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本月初发布了招聘区块链研发工程师和研究员的消息。这显示了央行对数字货币研发的高度重视。

自2014年开始,央行就开始研究发行数字货币,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2017年1月,央行正式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2018年9月,该研究所建立了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截至2019年8月21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申请了74项数字货币设计的专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虚拟货币”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比如比特币、莱特币等。那么这些虚拟货币和央行研发的数字货币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国家是货币形式发行的最高权力。其次,央行数字货币有国家信用支撑,价格波动较小,并不会对本国金融体系的正常秩序产生影响。

此外,对于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之间的关系,有些人仍然感到困惑。关于这一点,穆长春在伊春论坛上表示,“对普通人来说,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基本支付功能边界还比较模糊,但未来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

他表示,“以前的电子支付工具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完成,而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现价值转移,不需要依赖传统银行账户,这降低了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也就是说,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流通,也可以实现可控的匿名性。

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注重替代现金(M0),这是因为M1和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而现金在流通中容易伪造并且具有匿名性,而电子支付工具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因此,央行数字货币注重替代现金,能够平衡用户对便携性和匿名性的需求以及现金的属性和特征。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既不是虚拟货币也不是替换现有人民币体系,而是具有一定替代现金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关于目前是否具备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条件,穆长春表示,“目前处于一个竞争阶段,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DC/EP的研发,哪家的路线好,哪家最终能够被老百姓和市场接受,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所以这是一个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来源:界面新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微信二维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