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经常躲在学校旁的医务室里,听一位孩子心目中满腹经纶的长辈讲述漳浦挖矿的来历。我充满向往,希望有一天像他那样,能够亲自研究漳浦的历史,把我知道的故事传给后人。
就这样,我在故事中成长,也慢慢地了解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知道了年号的意义,对家乡的名胜也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在我的心中,漳浦建县始终是从开漳圣王陈元光开始的。直到有一天,我的这种看法发生了颠覆。
事情始于县内一处古墓群的发现,以及对古文献的研究。那是在2002年底的事情了。
一个名叫刘两全的人,在挖蘑菇土时,意外地发现了几块带有花纹的大砖。他并没有把这些大砖当成普通土块,而是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50多年的祖父刘福石。这次简单的交流引发了一段历史的重现。县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在刘两全的带领下,在他曾经挖掘过的地方进行了5天的精心挖掘,最终发掘出一座古墓。这座古墓平面呈刀形,立面分为高低两层,墓室内有印有几何图案和纪年的大砖和梆形砖。还出土了一些文物,如盘口壶、青釉钵、黑釉罐、杯子和陶釜等。经过考古学家们的研究,确定了这座墓葬的年代是东晋太元十九年,距今已有1608年。这个结论让漳浦建县的时间提前了300年,为研究整个漳州文化的演变,尤其是中原文化如何传播到我们这个地方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我得知这件事情已经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当我站在古墓前,看着那已经被岁月所侵蚀的墓廓时,心中涌起了感慨。多么伟大的建筑啊。古墓建造者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将给千年之后的人们带来多少财富。他们只是按照儒家礼制,精心打扮家族中的死者,然后将他们交给大地母亲。千年之后,他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将整个县的建县历史提前了300年。
历史的澄清和重现,只能通过些许文字中找到人类的证据。而最终的判定,还是要依靠我们从物证中读出的意义。
看着已经变得朴素的古墓,我的思绪飘到了远方。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标志着西晋的灭亡。但是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国家的失败,仍然在国内各地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中原和江南的氏族的支持下,在建康称帝,东晋这个名字因此留在史学上。
然而,由于统治阶层大多由中原的名门望族和江南的土著组成,存在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斥。因此,东晋建立之初,就出现了各种矛盾、叛乱和动乱。而在闽越一隅,那里的山清水秀,远离战火。
于是,在某一天,一群人在祠堂中举行了祭祀仪式后,在家族长老的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