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演化过程
比特币区块链因为其初次应用现阶段分布式账本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区块链的发展历程,并冠于“区块链1.0”的头衔。已有“可程序控制的以太坊”之称的2.0版本号面世至今,以IOTA,Nano和Hashgraph为表达形式的3.0版本号也将要“落地式”。但是,以这三个环节来区分区块链的发展趋势难免会有一些简易:全新一代的区块链技术以DAG为关键,与先前的区块链技术有巨大差别。除此之外,根据该类技术的新项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账本,IOTA,Nano和Byteball全是区块链中后期的定义。那么,投资人和区块链客户为什么接纳一个新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组合”呢?这一切都和现阶段区块链技术所遭遇的“窘境”相关。
现阶段区块链的“窘境”
理论上讲,第一、二代区块链技术已经对整个世界的各个领域开展了转型。但是,实际情况却有些差别。
现阶段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等虚拟货币的公链遭遇一个急待处理的难点:目前为止,区块链还未获得明显的产业化成果。这主要表现在现阶段区块链协议受制于买卖劳动量和速率。以保存系统软件(legacysystem)为例,PayPal每秒钟的成交量为200次,而Visa每秒钟的成交量可以做到56000次。比较之下,以太坊现阶段每秒钟的最大成交量仅为20次,比特币则仅有7次。这也是比特币和以太坊这类公链无法与现阶段支付平台市场竞争的根本原因。
区块链三元悖论
实际上,区块链协议“迟缓”的源头并非来自于内嵌的可扩展性阻碍。反过来,这也是去中心化区块链互联网搭建的一个结论。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公链有一个关键特点:让每个人都能有运行节点的机会。每个结点都完成每单买卖的解决,并将区块链全部交易信息存储在电脑上。因此,公链的可扩展性就在于该链上相对较慢的连接点。
既然单条区块链的可扩展性受限于该链上较慢的连接点,因此理论上除去一些较慢的连接点可以提高该链的买卖劳动量和速率。但是,这样的做法通常会减少区块链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水平。因此,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被称为区块链三元悖论。
实例1:可扩展性问题
如前所述,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公链以其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而闻名。但是,受可扩展性的限制,比特币和以太坊区块链迄今无法像PayPal和Visa平台一样进行交易。
以比特币为例,挖矿优化算法难度系数的下降会大幅提高整个验证过程。但是,随着可扩展性的提高,比特币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加。此外,低难度系数优化算法会使矿物的数量增加,这也是对去中心化的一种考验。
实例2:去中心化问题
Ripple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但是,在Ripple的共识机制中,一笔交易的认证仅针对一部分“认证者”,链上任何连接点均不能参与其中。因此,相比比特币和以太坊,Ripple看起来有点“去中心化”。
案例3:安全问题
一些小众的区块链服务平台(例如NEM)在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服务平台上运行的连接点较少,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因此,这类服务平台通常会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
图片出处:Coinrivet
结束语
区块链三元悖论(可扩展性与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无法同时达到)是现阶段区块链技术面临的窘境,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将成为未来区块链发展的重点。文章正文:区块链3.0: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未来?来源:https://cryptoresearch.report/crypto-research/blockchain-3-0-future-d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