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整个区块链行业最为焦虑的一件事情莫过于:除了金融性质的代币,整个区块链缺乏落地性的应用,遑论区块链生态。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从业人员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实用性产生了普遍的怀疑,甚至有业内人士喊出了:“非资金盘的区块链都不要投,因为区块链技术没法盈利”的“绝望呐喊”。
假如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去50年,来到1969年,此时,互联网的雏形已经在美国诞生。直到15年后的1984年,美国国防部才将TCP/IP万维网正式诞生,第一个网页出现在人们面前;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然而直到2003年,网易才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家真正实现盈利的互联网企业。从互联网的诞生到实现盈利,经历了34年漫漫长旅,直到它成为一股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
在这一过程中,阻碍互联网应用落地与盈利的,恰恰是网络技术本身。在早期网络技术下,数十K的网速,除了简单地收发邮件,实在无法支撑任何其他应用,更不用说藉此实现盈利。正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速的数量级提升,才支撑起此后的即时通讯、在线游戏、网购、视频、直播等各式各样的应用。
在区块链的发展历程中,历史似乎惊人地相似。
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始祖,比特币诞生于2009年,然而目前其TPS大约为6左右,即每秒最多处理6笔交易,这样的性能,就好比几K网速的互联网,根本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应用。随后诞生的以太坊,尽管发明了“智能合约”这一开创性的范式,然而其目前的TPS也不过15,即使有应用希望藉由区块链运转,性能上也无法得到支撑。
一个有名的案例是,2017年12月,ETH平台上一款名为“以太猫”的游戏火爆一时。然而,由于性能的原因,仅仅这样一款区块链游戏,就让整个以太坊的网络拥堵了好几天。这样的网络体验性,自然无法让游戏真正流行起来。
为了解决区块链本身的性能问题,目前技术界主要提出了两种技术思路:
其一是类似EOS、波场等公链,采用联盟链的形式,以所谓DPOS共识来解决网络容量不足,吞吐量过低的问题。然而,将数据与记账的权力赋予数十个“超级节点”,实际已经背离了区块链的本质。其二是采用闪电网络、分片验证等Layer2技术,然而,从技术角度看,Layer2的可扩展性,一定出上牺牲了用户的可用性。
以上两种路径,都不是真正去中心化、高安全性、高参与性、低成本的真正的区块链之路。笔者将两种技术方向分别称为“阉割式区块链”与“外挂式区块链”。
长期以来,在区块链的底层技术领域,一度被